君君臣臣父父子子

2023-02-26 20:52:59 百科知识 21次阅读 投稿:百科君 在手机端查看
最佳答案齐景公向孔子问治理政事。孔子回答说:“君王要像个君王,臣下要像个臣下,父亲要像个父亲,儿子要像个儿子。”..
君君臣臣父父子子

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。孔子说:“君主要谨守君道,臣子要谨守臣道,父要尽父道,子要尽子道。”景公说:“讲得好呀!假若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即使有粮谷,我能吃得上吗?”

此问答发生的历史背景据《史记》记载,应该是发生在公元前516年前后,孔子这一年36岁。齐景公于公元前547年-公元前490年在位,姜姓,吕氏,名杵臼,齐灵公之子,齐庄公之弟。孔子适齐,正是齐景公纳卫受鲁,奋发图强的阶段。对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回答的虽然简洁,但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,也得到了齐景公的高度评价。当时齐国上大夫是齐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晏婴,史称晏子,非常不认同儒家的政治观念,劝说齐景公不要给予孔子封地,也就没有接受孔子的治国理念

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”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政治理念的精髓,也是后世儒家被批判的罪证之一。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,被他视为“礼崩乐坏”的时代,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臣弑君,子弑父的事情在贵族阶层屡见不鲜。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周礼,提倡“克已复礼”,倡导的就是亲其亲、长其长,承认社会中等级的存在,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,同时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。而且在孔子的这种观念中自然也就生成了君仁臣忠,父慈子孝,兄良弟悌的主张。

随着历史的发展,孔子的理念被不断强化、异化,才出现了“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这种极端的所谓愚忠思想。其实,《论语》所记述的孔子的言行,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认可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,所以孔子是不太可能认可被后世异化的等级固化思想的。由此可以判断孔子这句话还存在着“君君”才能“臣臣”,“父父”才“子子”的因果关系,也就是说虽然承认等级的存在,但是并不认同等级的一成不变,只有君仁,臣才会忠,只有父慈,子才能孝。夏桀和商纣虽然也是君,但是由于其极端残暴,作为臣子的商汤和周武王,起兵讨伐属于吊民伐罪,是正义之战。所谓的“三纲五常”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等强调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,等级的不可逾越性的阻滞社会发展的腐朽道德,则起于西汉董仲舒,终完成于宋朝的朱熹,与孔老夫子关系实在不大。
声明:淘好源百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331799954@qq.com